還在逼魚爬樹嗎?認識天賦,發展優勢!

文/陳敏莉

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尋找內心的熱情與使命。然而,在尋找自我與職涯選擇的過程中,許多人依然感到迷茫,甚至會陷入一種錯誤的選擇,導致痛苦和挫折感。因此,認識自己的天賦並發揮優勢,變得越來越重要。

你的天賦=你的優勢嗎?

首先,我們需要理解「天賦」與「優勢」的區別。天賦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如:某人天生的音樂感、方向感或數字感,是一種本能,而優勢則是透過後天的學習和練習所獲得的能力,是在特定情境或領域中顯現出來的近乎完美的表現。 

任何能力當然都可以透過學習與培訓有所進步,但是如果能發現個人先天相對強的領域來做鍛鍊,能夠事半功倍。舉例來說:左撇子訓練左手的進步速度絕對會比訓練右手快得多。一位音樂天賦較強的人,可能在聽音樂時能很快學會一首樂曲,而另一位沒有這種天賦的人則需要花更多時間練習。這正說明了天賦在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性。

為何發展天賦比改進劣勢更重要?

「還在逼魚爬樹嗎?」這個問題點出了社會上普遍存在的錯誤期待。我們經常會要求一個人去補足自己的劣勢,而忽略了其實更應該發展他的優勢。如果用一條魚的能力來評估牠是否能夠爬樹,那麼魚將永遠覺得自己是失敗者。但如果把魚放回水中,牠將游得自在且快樂。這裡,我們需要轉變觀念,專注於如何發展個人的天賦,並以此作為成功的基礎。

根據蓋洛普機構的研究,那些在職場上能夠善用自己天賦和優勢的人,比起那些認為自己的優勢未能發揮的人,在日常生活的品質、工作的敬業度和幸福感方面都更高。而敬業度較高的這一群人,在銷售額、產能、利潤等方面的貢獻值也都比相對於敬業度較低的統計群組有顯著差異。因此,依據蓋洛普研究的結論:發展天賦比補足劣勢更加重要。

從天賦到優勢三部曲

我們要如何發現天賦而後能發展天賦為優勢呢?首先要「Name it / 命名它」:你需要命名與辨識出自己的天賦,比如:思考你在什麼事情上特別有感覺,什麼事情你做起來得心應手。透過科學化的測評就是很好用的工具,大幅且有效縮短了我們對個人天賦做命名與辨識的時間,也增強了準度。

其次,要「Caim it / 欣賞它」:透過不斷地理解、覺察、觀察,來欣賞自己的天賦,而非批評或忽略它的存在。但是,通常很多人即便做了測評,卻基於不健康的自我形象,習慣自我批評,或是對測評報告有不正確的理解,而未能對個人的天賦有正向與正確的認識,這也就是為什麼會需要找有認證的優勢教練來為我們做優勢報告解析會談,是很重要,也很值得的投資。

最後一個從天賦到優勢的步驟是「Aim it / 鍛鍊它」:針對我們想達成的目標或解決的問題,有意識地挑選出有助益的突出天賦才幹,經過刻意運用、練習與鍛練,不但能有助於更快達成我們的目標或解決問題,也能在這個過程中,讓我們擁有更高的成就感和意義感,我們的天賦也能更快速地成長,轉化為我們的優勢能力。

教育與家庭的角色

在我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我發現我原本就基於聖經的教導,認同上帝創造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當我們獻上我們所有的,妥善管理運用,上帝會使它倍增。這非常吻合天賦與優勢的概念,以至於,我向來也是積極觀察我兩個不同的孩子,發掘他們各自不同的天賦,而不是強求他們在不擅長的領域中努力。

我們的社會經常用同一把尺來衡量所有的孩子,這樣對他們非常不公平,也很容易壓抑他們的個性和天賦,甚至造成心理上的壓傷與反彈。

職場中的天賦運用

同樣地,在職場中,即便出於相同的學系背景或專業訓練,並不代表只能從事某一特定職業,不同的性格和天賦適合不同的職務。例如:同樣是電機系畢業的學生,有的人適合做工程師,有的人其實適合做企劃或業務,都能用到不同程度的電機專業,為什麼一定要做電機工程師,用到百分百的電機專業,才叫做不浪費所學?或是成功呢?

最近就有一個工作於護國神山公司的工程師來找我做生涯指引,動機正是來自於她的天賦都是與人有關的,但是在現在的公司文化和主管領導風格之下,職場充滿的是規條、嚴謹、消極、喝斥,長期下來,她已經甚至不認同與無法發揮自己擁有極為寶貴的天賦。因此,如果我們能考慮到個人的個性、天賦與價值觀,擔任符合自己興趣,也能發揮個人天賦的職務,不僅能感到內心的滿足,還能在職場中表現更加出色。

欣賞他人的天賦

認識自己的天賦之後,我們也需要學會欣賞他人的天賦。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擁有不同的能力和價值觀。當我們能夠真正欣賞這些差異時,就能夠促進團隊合作,達成團隊與個人更高的成就與滿足感。

結論

「你還在逼魚爬樹嗎?」這句話提醒我們,應該更多地認識自己的天賦和優勢,並在生活和職場中找到適合發展它們的途徑。每個人都是上帝獨一無二的創造,當我們能夠找到並發揮自己的天賦時,我們的生命將會變得更加豐富和充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