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敏莉
在體育界中,發現並善用運動員的天賦,往往是將其潛力發揮到極致的關鍵。但是,什麼是天賦?是跑得快、傳得遠、跳得高、協調性好?大家對於運動員的天賦比較容易想到的通常是以上這些「技術」層面的「天賦」,例如先天腳程快的球員容易被選為第一棒,具有超強臂力的選手可能適合當外野手,敏捷度高、身體協調性好的選手可能適合培訓為游擊手。
從林家正和陳傑憲的身上,我們卻可以看到另一種天賦被教練發掘後的亮麗展現更是球隊致勝的關鍵影響,卻不容易被注意!
像林家正本來是一位全面型的棒球選手,他在技術層面上,每一個守備位置的表現都非常出色。林家正國中時期的學弟劉翃溢接受採訪時,曾表示:「家正在國小、國中的時候,一直都是我們很全能的標竿,我們都會向他學習,他不管投手、捕手、內野,甚至到游擊都可以做守備。」
然而,他在少棒隊時期,其實主要擔任的是投手位置。但後來是因為教練發現他在引導投手方面具有突出的才能,於是建議他轉型為捕手,從而開啟了他的捕手生涯。這個建議說明了有另外一種「天賦」類型,不屬於專業技術層面,例如腳程速度、身體敏捷度、臂力強度等,而是比較屬於個性特質類型的天賦。
基於教練們對林家正潛力的深刻洞察,正如國中時期教練許嘉宏指出:「因為捕手在棒球隊來講,是擔任一個領導者的角色,因為他眼睛看的是全面性的一個比賽場上,每一個投手和野手在他的指揮之下,可以更放心地去發展他的技術。」由於教練發現他的「溫暖正向」特質、以及「引導力」與「領導力」,以至於成為他的伯樂,建議他改練捕手,才能成就現在我們看到的家正。在捕手位置上,他能對每個投手都能用不同的方式適時地提供配球指引、肯定、安慰與鼓勵,或者穩住了投手因緊張、失誤或不自信而震盪的表現,幫助投手轉危為安;或者激發了投手的自信與潛能,表現超過預期!
另外一個絕佳的例子是陳傑憲。
陳傑憲在12強賽前,狀況並不理想,但在12強賽卻一口氣拿下大會的打擊王、最佳外野手、最佳防守球員以及MVP等4項大獎。這些都是棒球技術的展現,但是,在這裡我要提出來的是,陳傑憲成功地扮演了隊長角色,被認為是台灣隊能奪冠的重要中心人物。他不但會在場邊鼓勵安慰沮喪的年輕小投手,也會在比賽結束後和大家精神喊話,甚至圍圈叫選手們出來跳舞,還會細心地先叫本場打擊好的選手,先帶動歡樂氣氛,再叫出本場表現不佳的投手或有失誤的選手,目的是鼓勵他們,重拾歡顏,忘記背後,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傑憲隊長細心地照顧到所有球員,讓大家從場下到場上精神都凝聚在一起。他代表球隊對外發言時,也能掌握隊長的高度,發言合宜,終於率領球隊贏得冠軍,甚至以身作則,打擊、防守都有突破性的表現。
我個人合理推論或許是他身為隊長的榮譽感與責任心,想要以身作則成為全隊表率,幫助他走出賽前的低潮,他想向隊友說:「不要看輕自己、一球一球努力打,要有信心!我們是可以的!」他全方面地向我們展現了身為隊長的忠實可靠和領袖魅力。
但是,大家或許忽略了一點,是誰不迷信要挑選出一個在賽前於棒球技術和數據上是全隊最優秀的隊員成為隊長?而能在技術層面以外,辨識出他的特質與領導天賦?又願意信任他、給他機會,授予他隊長的職分?是曾豪駒教練!
而他的領導力是後天才被訓練出來的嗎?
他的少棒隊教練尤伸評受訪時說:「陳傑憲從小就具備領袖風範、沉穩自律,功課好又有責任感,他說話隊友、學弟都會服從命令,從不讓人操心的選手。」
陳傑憲曾在專訪中談到,當初12強曾豪駒總教練找他當隊長時,他本來婉拒,擔心無法擔此重任,但總教練對他說:「傑憲我要的是你在場上的那種氛圍,我只希望你能把你的快樂,渲染你周邊的人。」
原來,曾總教練知道自己要找的隊長重點能力是要能帶動團隊氣氛,凝聚士氣。而傑憲真的不辜負教練的期待,發揮了他的特質與天賦,成功凝聚了球隊的團隊士氣!
林家正和陳傑憲的故事向我們說明,透過敏銳地識別和培養運動員的特定天賦,可以使其在球場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從而提升球隊的整體績效。同時,也說明了教練的兩種角色與功能,一種是屬於培訓專業技術能力:教練本身就具備特定的專業技術能力,並將他的專業技術和經驗傳授和訓練給選手。 另一種則是屬於識人、成全和引導,能看出選手在球技以外的天賦,關乎在團隊合作中,放在哪個位置,與團隊成員之間能發揮更好的合作關係,以至於能創造最佳的團隊績效。
因此,一位運動員的成功,除了個人的紀律與努力至關重要以外,如果能遇到好的教練,不僅能傳授技術,還能成為球員各項天賦的發掘者、引導者和鍛鍊者,基於欣賞與信任,願意給予球員機會與舞台,再加以持續的鍛鍊,不單是養成優秀的個人球星,識才/用才/育才更成為打造出卓越團隊的重要關鍵。
現代的主管與父母也都該要有教練思維、眼光和技術,不是用高壓方式把部屬或孩子打造成自己期待的樣式,而是要能看出部屬與孩子的獨特天賦,引導他站上相對最合適或最有潛力成功的舞台角色,在他的天賦上加以鍛鍊與刻意運用,方能事半功倍地邁向卓越與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