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開始,錢存銀行勝過買儲蓄險!」為什麼保費調漲,對你反而是好事?

文/陳敏莉

主管機關對壽險業實施新規範,讓儲蓄險保費將看漲、用來「儲蓄」的吸引力相對下滑;其實讓保險商品回歸保障功能,這正是我一再呼籲的重點:讓低費用商品為你做好財務規劃!

保險業在2020年的三大改變,已經開始衝擊保險業了,今年一月份各大保險公司業績都比去年同期下滑,新契約保費收入比去年一月大幅減少 37.8%,以下是我對這三大改變帶來衝擊的觀點分析:

1. 保單責任準備金利率調降

保單責任準備金利率調降一碼,影響所及就是:保單預定利率隨之調降。預定利率是估算保費的重要影響參數,預定利率調降,代表保單價值準備金的未來收益降低,所以要提供未來相同的保險給付時,現在就要預收更多的保費;用白話文說,就是預定利率下降時,保費就會調漲(相同保單前提下)。

在不同類型的保單中相比較,保障成份低的保單受影響程度,又比保障成份高的保單影響更大,意思就是說,大家愛買的儲蓄型人壽保單,漲幅會更高!

2. 死亡保障門檻將提高

很多人是看著保單價值準備金的累積效益來買人壽保險,當作儲蓄,殊不知,保單價值準備金是保戶累積所繳交保費扣除必要支出後多存在保險公司可用來支應未來保險金給付的金額,相當於保戶在年輕時多繳存於保險公司的保費。

保單價值準備金的計算是以收到的保費扣掉營業費用(包括業務員佣金和經營管理費),再扣掉當年度的死亡保費(跟死亡率和保額有關)以及當年預定利息收益。

所以當金管會調高死亡保障門檻,就是要落實「死亡保額大於保價金」的原則,強迫保險公司新推出的壽險要內含一定的保障成分。

過去所謂的儲蓄險,在被保人身故時,身故受益人可能只是領回保單價值準備金,等同於保戶自己存的錢,保險公司沒有承擔什麼「死亡成本」,保單價值扣的死亡保費低一點,當然儲蓄效果就會好一點。 現在相反,強迫保單中有死亡保障成份,保單價值準備金除了前幾年要扣除大筆的經營管理費用以外,每年還要再扣掉當年的死亡保費成本,自然就會影響保單價值準備金的累積效果。 預估未來新出的人壽保險,在前十年內,保單價值準備金都無法超過保戶所繳的保費,所以金管會等於用行政手法逼儲蓄險退場。

所以,大家不要再用人壽保險來做儲蓄了!更不要以為 「被稱作儲蓄險就有儲蓄效果」要細看內部結構才知道真實效益!

其實,儲蓄險從來不是一個正式存在的專有名詞,而是保險行銷中被發明出來的簡稱,過去已經讓消費者產生很多誤解,誤把預定利率當銀行利率,誤把宣告利率當保單報酬率。 現在請正視一個事實:未來的人壽保險一定會有壽險保障成份,保單價值準備金只是扣掉費用後的暫存價值,為的是累積將來的身故保險金,不是讓你享受等同於銀行的儲蓄效果的存款。

人壽保險就有壽險保障成份,如果死亡保障高,保單價值準備金如果要有儲蓄效果,死亡保障部分一定很低,意思是說,身故時所能給身故受益人的身故保險金頂多是比保費多一點利息,或是等於當時的保單價值準備金,每一張壽險保單的保單價值。

3. 利變型商品的宣告利率,將有平穩機制規範

要訂定「宣告利率平穩機制規範 」,反應出來的事實就是以往利率變動型壽險的宣告利率「太不平穩」,以至於金管會要出手管理。 也就是說,過去保險公司用DM上的宣告利率假設未來不變的前提下,呈現未來會有多少預期的「回饋金 」,吸引消費者投保後,浮動的宣告利率卻很快向下調整,以至於保戶能拿到的回饋金,根本低於原本的預期。

未來如果宣告利率被迫要維持一定程度平穩,保險公司在一開始訂定宣告利率時,就會趨於保守,「賣相」就會變差,預期也會影響人們以利率變動型壽險當作「儲蓄」的吸引力。

這些改變是壞消息嗎?對保險公司,是的!對消費者,未必!

因為引導保險增加保險功能、讓人們不要再用人壽保險當來做儲蓄,從理財規劃的觀點,我是非常認同的!(年金險不同,他本來就是生存保險,沒有壽險效果,百分百儲蓄效果,未來再談)

投資專家常說:費用很重要,因此,近年來,ETF開始被大家認識、推薦,其中一個原因(不是唯一)就是因為他的費用率很低。 那麼為什麼,你想要儲蓄,還願意支付高額的、又不透明、不知如何分析的費用呢?需要壽險,就買低保費高保障的人壽險,想要儲蓄或累積財富,就買沒有受險成份的儲蓄工具或投資工具。

讓保障歸保障、儲蓄歸儲蓄、投資歸投資,隨個人真實的財務需求組合個人化的比重,才能找出對自己最有利的理財組合。真不知該如何調出適合自己的比例,要找專業客觀、又客戶導向的理財規劃顧問,正如生病找醫師開處方箋再拿藥,不是去直接買自以為可以治病的藥,結果重複或不足或吃到對自己不利的副作用都不知道,這才是正解!

本文原始發表於敏莉心學堂 • 理財/優勢/財顧學堂,經風傳媒編輯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