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豐盛的第三人生

文/陳敏莉

「你打算幾歲退休?」

配偶、家人可能這樣問過你;朋友、同事出於關心當然也會問;保險業務員要賣你保單,或是財務顧問要協助你做退休規劃,也都會這樣問;至於你自己,為了安排人生下半場的生活,或是疲累不想工作時,一定也經常在內心深處不斷詢問自己:「我想要幾歲退休?」

要回答上述問題,牽涉你對「退休」定義的看法,以下幾個「退休」定義你怎麼選?
1. 終生工作,永不退休。
2. 屆齡退休,工作到符合申請退休金的年齡就先離職辦理退休,不管後續是否要再工作。
3. 不論年齡,完全不工作才叫退休。離開職場可以種菜、養寵物、甚至去當志工。
4. 不管有無領到退休金,經過盤點,確認後續人生財務夠用,就從原本專職工作退出。換一個跑道,為自己的樂趣或志業而工作,不管是否有支薪,只做自己喜歡的事。

以上四種「退休」方式,各有不同偏好者選擇,會視個人財務、體力、志趣或價值觀而有不同。

60歲退休,會不會太早?

民國98年1月1日勞保年金施行後,勞保老年年金請領給付規定如下:

1. 年滿60歲,保險年資合計滿15年。(請領年齡自98年的60歲,逐步調升至115年以後為65歲。2024年的請領年齡為64歲。)

2. 擔任具有危險、堅強體力等特殊性質之工作合計滿15年,年滿55歲,並辦理離職退保者。

3. 勞工之勞工保險年資未滿15年,但併計國民年金保險之年資滿15年,於年滿65歲時,得選擇請領勞保老年年金給付。

勞工退休金條例(勞退新制),則是以60歲做為開始給付的年齡。

根據勞保局統計,台灣2023年勞保老年年金平均請領年齡為61.35歲。「以特定年齡作為法定退休年齡,可請領退休金」,追本溯源,是18世紀末普魯士帝國的首相俾斯麥建構了世界第一個社會保險年金制度,規定人民只要65歲就可退休支領政府給付的年金。不過當時德國人民平均壽命只有45歲,換句話說,根本少有人可以工作到退休年齡。到了1930年代,美國總統羅斯福推行社會安全制,同樣定65歲為申請給付年齡,當時美國人的平均壽命也只有63歲。

可是,隨著醫療進步,人們的平均壽命正不斷上升。根據內政部公布的2022年統計資料,台灣國人平均壽命已達79.84歲,其中男性為76.63歲、女性為83.28歲。如果追蹤平均餘命統計,60歲的平均餘命,在2022年,台灣國人為23.46歲,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別為21.25年和25.70年。意思就是說,在2022年,一旦活得到60歲的人,男性和女性分別平均可望活到81.25歲和85.70歲。回看近幾十年來的平均餘命,大約以10年增加1歲的速度在墊高。因此,如果現在才20歲的年輕人,當他們活到60歲時,預估男性和女性,分別可再活到85.25歲和89.70歲!

在人們愈活愈久的情況下,我們還要以60歲 / 65歲作為法定領取退休金的年齡嗎?如果真的退休不再工作,後續還有接近20到30年的退休生活要如何安排?財務準備是否足夠?過去10多年相關思辯從歐美到亞洲引起愈來愈多討論。美國學者戴可沃(Ken Dychtwald)早在2000年時就出版了一本名為「AGE POWER」的書,提出隨著人們的平均壽命一直增加,退休年齡應該按長壽比例重新計算。

工作和退休,該不該一刀切?

傳統上,退休被視為人生職涯的終點,意味著忙碌工作的结束和閒暇生活的開始,而且,我們習慣將人生下半場說成第二人生。但是,現今環境和思維已日新月異,當60歲的平均餘命將要延長到80歲以上時,把人生只分成兩段式,已不適用於現代人的生涯規劃。「退休」定義應被重新審視,轉變為更積極的「退而不休」,活出第三人生。

「第三人生(Third Act)」是愛爾蘭成人教育學家愛德華‧凱利(Edward Kelly)提出的概念,她認為人生有三個時期:

第一人生:從出生到成年的「成長學習」時期,每個人都是依賴父母的依賴者 => 依賴他人成長階段

第二人生:從成年到成家的「成家立業」時期,這時間人開始獨立,同時生育下一代的被依賴者 => 發展獨立自主階段

第三人生:孩子獨立後到終老的時期,要創造「共生」的生活,同時成為被依賴者和依賴者。 => 獨立又能彼此依靠,能助人、傳承、貢獻自己的階段

雖然,愛德華‧凱利(Edward Kelly),並沒有絕對說幾歲開始是第三人生。但是,一般來說,泛指人生邁向55歲之後,還有餘裕發展第二次新生涯與新生活的熟齡歲月。

「退而不休,活出第三人生」的宗旨為:退休不只是工作的結束,更是追求自我實現的開始

退而不休,是指退休後未必完全停止工作。你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彈性工作方式,這階段工作目的不再是為五斗米折腰,而是為了追求自我實現。

如何活出豐盛的第三人生?常見迷思是準備好退休金就可以安心退休。事實上,不僅是經濟財務要準備,心態與作息也要積極調整。這需要透過提前規劃,有意識地探索,發掘自己真心喜歡並在乎的事物,才有可能投入時間、追求自我成長。

退休當人生目標,極具破壞性

猶太拉比丹尼爾.拉賓在《猶太人致富金律》這本書中指出,把「退休」當成人生目標非常具有「破壞性」!因為這種想法好像「精神上的病毒」、或是「扭曲影像的鏡片」,會影響你所有的想法、破壞你的人生觀,讓你採取錯誤的行動。 拉賓比喻,就像參加田徑比賽,沒有一個選手會在衝破終點線後馬上停止不動,而是會在奮力衝過終點線後放慢速度,直到最終停下腳步。因為要在田徑場上得名次,沒有人會把終點線當成截止線。因此,人們在做人生規劃時,也不應該把「退休」當成人生追求成長和夢想的終點線。 

根據拉賓的論述,猶太人認為工作是人類滿足感的來源,人們藉由工作「造福別人」,從而展現出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因此,鼓吹「提前退休」隱含以下三種迷思:
認為工作本身沒有價值:以為工作只是為了維持生活,所以只要賺夠錢,就應該停止工作,人生因此會很快樂。其實不然,人們透過工作,可以滿足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可以傳達和增加人的尊嚴,讓自己或是幫別人養家糊口,建立關係。
老人沒有生產力:認為人們年紀漸長,體力漸弱,賺錢能力會遞減。事實上,隨著年齡增長,累積豐富的工作經驗,情緒和心理更成熟、更善於溝通,年長者照樣能夠發揮一定的生產力與貢獻度。
老人只能消費、無法創造價值:認為創造價值唯一的方法就是靠體力,體力衰微就不能對社會有所貢獻。然而,按照猶太人想法,財富創造是靠精神過程,不是靠物質過程,年長者精神力量可以繼續提高,創造財富和價值的潛力並未停止。

妥善理才+理財,活出第三人生

因此,我個人力行也鼓勵大家,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要認真工作、享受生活,只是隨著年齡增長、體力變化,調整工作和休閒的比重。

然而,人生要想早一點進入不倚靠全職全薪的工作,能隨己意彈性調整工作和休閒的比重,有2個重要關鍵:一是「理好財務」,控管自己的慾望和開銷,做到收支有餘,做好儲蓄、投資,累積到能支持正常生活水平的財務。二是「理好才幹」,認識自己的天賦,積極善用並鍛鍊天賦成為優勢,並且要終身學習,讓自己不斷成長,邁向卓越,自然容易得到成就感與收入增長。

以我自己為例:原本45歲決定提早退休投身公益,但隔年又重拾書本念了4年的牧靈諮商碩士,本以為因此要進入全退休全公益的時期。可是,經過思考和禱告,內心似乎浮現出想要協助人們「理財理心理生命」的願景與使命感,結果在畢業後50歲之際,勇敢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心學堂有限公司。我萬萬沒想到,竟然以微創業方式進入第三人生,而且後續幾年,又拉出一條新的學習曲線,陸續取得三張關乎人力資源發展的國際證照:Career Direct生涯指引顧問、Gallup蓋洛普優勢認證教練、ICF國際教練聯盟PCC教練。 因而開啟我現在同時提供理財教育財務顧問培訓優勢教練 / 生命教練的職涯新篇章,以及享有著自由彈性切換於工作、休閒和公益模式的第三人生。我可以在周末接演講或自己開課;也可以安排在周間與已經完全退休的好友來個基隆 / 桃園 / 宜蘭一日遊;想要海外訪友度假行程,也沒有年假日數限制。 

2024年肯亞宣教服務

今年(2024年)也剛與女兒一起去肯亞兩週,參加所屬教會舉辦的宣教服務隊,以六天時間分組為當地一個小學建立圖書館、電腦教室、操場遊樂設施,進行家庭訪問與禱告服事,並為學校的孩童們舉辦兒童營會,以實際的服務傳遞出上帝的愛。

在營會中,我們一起唱詩歌敬拜、跳舞、遊戲,也教導他們學習什麼是愛、認罪與饒恕他人的意義,同時用競賽教導他們誠實與團隊榮譽的重要。當地老師回饋我們:「我們所做的這一切,對他們非常有意義,不但讓孩子們開拓眼界,帶給他們沒見過的科技和體驗,包括:沒見過也沒玩過的遊樂設施、全新的電腦教室與軟體、美麗舒適的圖書館。更因為我們的服務隊來自全球各地,膚色語言與他們不同,卻願意跑到非洲服服務 / 陪伴 / 擁抱他們,讓孩子們感受到無比可貴的愛,也讓老師們可以去教導這群孩子,未來也要以我們為榜樣,去服務並愛更多與他們不同的人。」我自己看似在服務肯亞的孩子,卻被孩子們的單純、喜樂融化,因此被療癒了,更在愛人的實踐中體現了生命的意義。宣教服務行程結束後,我跟著一些團員自費參加兩天的Safari行程,到肯亞國家公園尋訪野生動物,再次被大自然生態療癒。 

Safari 行程 – 到肯亞國家公園尋訪野生動物

這真是一趟服務人+服事神+休閒旅遊三合一的充實行程,如果在我的第二人生階段,忙碌於職場與家庭,旅遊活動不多,恐怕去一趟肯亞兩周旅遊,就用掉全年的假期。進入第三人生後,工作時間下降,除了刻意增加與社群同好的聚餐小旅行、親友旅遊、運動時間以外,做公益的方式,也能從「捐錢」方式擴大為「捐時間」,以公益教練、公益授課、參與基金會 / 扶輪社 / 短宣隊等服務形式,投入更多時間於我關心的個人 / 社福機構或團體,看似在幫助人,其實自己滿得心靈的飽足和體現生命的意義,自己的生命也被滋潤與祝福,形成更大的祝福循環!

總結來說,現代人不再需要把「退休」與「工作」一刀切;從過度勞碌、忽略自己和家人的職場拼命三郎,一旦「退休」,就變成不再工作,只關注自己的宅男、宅女。 如果你已從全職工作退休,也無須拘泥於自己「年紀太大」或是因為「不好意思」就不領取工作酬勞。沒有人可以對你說,因為你退休了,你的貢獻與價值都該是無償公益服務;但是,如果你基於理財得當或開銷管控得宜,沒有財務壓力,你也可以自由選擇將您的專業和時間奉獻給你想幫助的族群,沒有人可以對你說,因為你沒有收費,你就不再是有價值的人!     

記得,退休的真義不在是否有工作收入,而是能否不為金錢所困,擁有「時間自由」,享有健康均衡的第三人生。只要管理好自己的才幹、財務和心態,你也可以進入豐盛的第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