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敏莉
「你打算幾歲退休?」
配偶家人可能這樣問過你;朋友、同事出於關心當然也會問;保險業務員要賣你保單,或是財務顧問要協助你做退休規劃,也都會這樣問;至於你自己,為了安排人生下半場的生活,或是疲累不想工作時,一定也經常在內心深處不斷詢問自己:「我想要幾歲退休?」
可是答案呢?這牽涉到你對「退休」的定義。以下幾個定義你會怎麼選?
1. 終生工作,永不退休。
2. 屆齡退休,工作到符合申請退休金的年齡先離職辦退休,不管後續還有沒有再工作。
3. 不論年齡,完全不工作才叫退休;過著種菜、養寵物、公園打拳下棋、到教會當志工的生活。
4. 不管有無領到退休金,經過盤點,確認後續人生的財務夠用,就從原本專職工作退出,為自己的樂趣或志業而活,不管是否支薪,只做自己喜歡的事。
以上四種退休觀,在人類歷史中陸續出現,稍有重疊。其中,19世紀以前的農業社會,由於人們一輩子都在工作,不論在田裡或是工廠,不管活到60歲或80歲,都是工作到老死,永不退休。
60歲退休,會不會太早?
目前台灣勞動基準法規定勞工在下列情形之一,得自請退休:1.工作十五年以上年滿五十五歲者。2.工作二十五年以上者。3.工作十年以上年滿六十歲者。
勞保年金和勞工退休金目前都以60歲做為開始給付的年齡,而主計總處公布,台灣2014年平均退休年齡只有57.8歲。甚至比60歲更早!「以特定年齡作為法定退休年齡,可請領退休金」,追本溯源,是18世紀末普魯士帝國的首相俾斯麥建構了世界第一個社會保險年金制度,規定人民只要65歲就可退休支領政府給付的年金,不過當時德國人民平均壽命只有45歲。到了1930年代,美國總統羅斯福推行社會安全制,同樣定65歲為申請給付年齡,只是當時美國人的平均壽命也只有63歲。
時至今日,台灣人的平均壽命,根據2014年統計,男性已到76.7歲,女性則是83.2歲。如果追蹤平均餘命統計,60歲的平均餘命,在2014年,男性和女性分別已經提升到21.7年和25.7年。意思就是說,在2014年,一旦活得到60歲的人,男性和女性分別平均可望活到81.7歲和85.7歲。因為健保醫療照護愈來愈好,近幾十年來的平均餘命,大約以10年增加1歲的速度在墊高。因此,如果現在才20歲的年輕人,當他們活到60歲時,他們平均可望活到85.7歲和89.7歲!
在人們愈活愈久的情況下,我們還要以60歲作為法定領取退休金的年齡嗎?可是後續還有接近20到30年的退休生活要安排,你的財務準備真的夠充足嗎?過去10年相關思辯從歐美到亞洲引起愈來愈多的討論。美國學者戴可沃(Ken Dychtwald)在2000年時出版了一本名為「AGE POWER」的書,提出隨著人們的平均壽命一直增加,退休年齡應該按長壽比例重新計算。台灣為了解決公保、軍保和勞保年金財務失衡的問題,新成立的年金改革委員會也已經在思考:是否將法定退休年齡往後遞延。
工作和退休,該不該一刀切?
不只法定的屆退年齡可能調整,學者還提出人們在做退休規劃時,應該要從傳統的「直線型人生」思考模式,轉換為「週期型人生」模式。什麼是「直線型人生」?就是工作和退休一刀切,要工作到一定年齡後才開始進入完全退休生活,按此思維,人們努力工作、設法提早退休,能夠愈早退休的人表示愈成功。1960至1970年代開始,隨著資訊革命與景氣繁榮,「金色年代」(golden years)的退休觀席捲歐美,越早退休,被認為越成功。成功退休的定義,包括健康富裕、無須工作,躺在海灘曬太陽,甚至環遊世界。
但是,隨著龐大的戰後嬰兒潮逐漸進入中壯年,他們發現,現代人60歲的健康活力像過去的40歲,太早退休太無聊,而且退休生活太長,財務壓力比想像中來的大。因此「週期型人生」的概念出現,把工作和退休融合,不必設定一個固定的退休年齡,人們可以一邊工作、一邊過著傳統觀念中的「退休生活」,也就是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工作和退休的配比可以不同。50歲以前以工作為重,積極擁抱改變、努力追求職場成就;50到75歲體力還不錯的階段,可以降低工作量,把實踐夢想當作生活重心;75歲以後到離世之前,則可以努力公益、傳承人生價值作為生活重心。(參圖一、圖二)
(資料來源:商業周刊 2005.11.30)
先知使徒服事神,有人提早退休嗎?
這兩種人生規劃模式,那一個比較符合聖經教導?
先來看舊約的先知,摩西和他哥哥亞倫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時,摩西已經80歲(參出七7),按著上帝的旨意,摩西一直服事以色列百姓到離世,那年他120歲。簡單說,摩西服事神、是一路做到升天為止。同樣的,迦勒40歲成為摩西的同工,到他85歲時還準備上戰場、要把亞衲族人趕出去。約書亞記十四章10至12節如此描述:「看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我還是強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無論是爭戰,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求你將耶和華那日應許我的這山地給我,那裏有亞衲族人,並寬大堅固的城,你也曾聽見了,或者耶和華照祂所應許的與我同在,我就把他們趕出去。」
從以上例子可以知道,事奉神是沒有人在談退休的!新約的使徒保羅同樣一直工作到離世,因此留下傳唱千年的經典名句:「我現在被澆奠,我離世的時候到了。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他顯現的人。」(參提後四6~8)
服事神的先知、使徒不會以「提早退休」誇口,聖經甚至還鼓勵老年人要繼續為神做工,因為他們不僅會「結果子」,果子還特別多汁!詩篇九十二篇12至15節如此說:「義人要發旺如棕樹,生長如利巴嫩的香柏樹。他們栽於耶和華的殿中,發旺在我們神的院裏。他們年老的時候,仍要結果子,要滿了汁漿而常發青。好顯明耶和華是正直的,祂是我的磐石,在祂毫無不義。」由此看來,「直線型人生」把追求退休當作努力目標,顯然與聖經的教導不符。
退休當人生目標 非常具有破壞性
不僅如此,猶太拉比丹尼爾.拉賓在《猶太人致富金律》這本書中還指出,把退休當成人生目標非常具有「破壞性」!因為這種想法好像「精神上的病毒」、或是「扭曲影像的鏡片」,會影響你所有的想法、破壞你的人生觀,讓你採取錯誤的行動。 拉賓比喻,就像參加田徑比賽,沒有一個選手會在衝破終點線後馬上停止不動,而是會在奮力衝過終點線後才放慢速度,最終停下腳步。因為要在田徑場上得名次,沒有人會把終點線當成截止線。因此,人們在做人生規劃時,也不應該把「退休」當成人生追求成長和夢想的終點線。
根據拉賓的論述,猶太人的想法與「週期型人生」非常貼近,認為工作是人類滿足感的來源,人們藉由工作「造福別人」,從而展現出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因此,鼓吹「提前退休」隱含以下三個謊言:
⑴ 認為工作本身沒有價值:以為工作只是為了維持生活,所以只要賺夠錢,就應該停止工作,人生因此會很快樂。其實不然,人們透過工作,可以滿足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可以傳達和增加人的尊嚴,讓自己或是幫別人養家糊口,建立關係。
⑵ 老人沒有生產力:認為人們年紀漸長,體力漸弱,賺錢能力會遞減。事實上,隨著年齡增長,情緒和心理更成熟、更善於溝通,加上工作經驗豐富,年長者照樣能夠發揮一定的生產力。
⑶ 老人只能消費、無法創造價值:認為創造價值唯一的方法就是靠體力,體力衰微就不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可是按照猶太人的想法,財富的創造是靠精神過程,不是靠物質過程,年長者精神力量可以繼續提高,創造財富和價值的潛力並未停止。
備妥財務支援,享受人生下半場
因此,我認為,現代基督徒應該把猶太人的工作觀和基督信仰中的終生服事結合,過著「週期型人生」,不把「退休」當成人生追求的目標,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都認真工作、盡心服事,但是同時也享受自己「日光之下勞碌得來的好處」(參傳五18)。 只是隨著年齡增長、體力變化,調整工作、服事和休閒的比重。
不過,人生要想早一點進入不倚靠全職全薪的工作,能隨己意調整工作、家庭、服事和休閒的彈性,有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控管自己的慾望和開銷,同時準備好足夠個人生活水平的財務支援。你必須設定一個儲蓄目標,期望自己能在「某個年齡」之前存妥一定金額的退休金,這個「備妥退休金」的「年齡」與「退休年齡」不一定相同,有可能比法定退休年齡早、也可能會晚。
用這樣的方式看待「退休」,人生不再只有一個主要職涯;相反地,你可以思考,如果人生大約25歲進入職場,若是可以活到80至90歲間,那麼你可能會工作到70至75歲。因此,50歲,職場人生才過一半,在人生的上半場和下半場,其實可以從事不同的工作和生活型態組合,不再以「退休」做為截然劃分人生的時點,而是以「活出兩輩子」的人生做為目標,從職場退休只是一個人生的轉折與調整。
就像台北靈糧堂的主任牧師區永亮,人生上半場在美國是傑出的紡織廠廠長,到了人生下半場回到台灣成為得人如魚的教會牧師。又如孫越叔叔,接受神的呼召,人生下半場投入單純的各種公益活動,過著有意義的生活。我們即便是進入人生後期,隨著體力衰老,不再能活躍於職場或教會,經常在內室安靜代禱,都是很美的服事。
總結來說,現代人不應再將「退休」與「工作」一刀切;從過度勞碌、忽略自己和家人的職場拼命三郎,一旦「退休」,就馬上變成不再工作,只關注自己的宅男、宅女。基督徒應將「工作」和「薪水或酬勞」看得合乎中道;工作的目的不是為了金錢,但透過工作賺取酬勞看顧自己和家人,本來就合乎信仰(參提前五8)。因此,如果你已從全職工作退休,無須拘泥於自己「年紀太大」、或是因為「不好意思」就不領取工作酬勞。只要是回應神的呼召,符合個人的恩賜與熱情,無論是再投入職場、創業、或是到教會、社服機構服事,因著個人提供的服務有價值,自然應該獲得相對的報酬。用這樣的想法享受「週期型人生」,將能讓你活出健康、有意義的人生下半場、活出愛人如己的生命。
原文發表於:期刊 – 2016靈糧季刊